01.《增长率的背后:苏联发展速度探因》
[美] 罗伯特·C.艾伦 | 著
康佳 |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5年7月
有人说,苏联的共产主义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经济实验,也是其最大的经济败笔。通过重新计算国民消费并运用经济学、人口统计学及多种模型,作者得出了惊人的具有挑衅性的观点:苏联是二十世纪最成功的发展中经济体。此外,作者将苏联与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进行多维度的比较,为其评价提供了有意义的背景。
02.《货币与政府:对主流经济学的挑战》
[英]罗伯特·斯基德尔斯基 | 著
郭金兴 | 译
中信出版集团
2025年3月
英国华威大学荣休教授、《凯恩斯传》作者罗伯特·斯基德尔斯基,以300年经济思想史为脉络,剖析主流宏观经济学如何将货币视为“市场面纱”、将政府贬为“问题之源”,最终导致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这一系统性溃败。本书直指新古典经济学的致命盲区——无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与权力的结构性失衡,戳破“市场万能”的神话,揭示经济危机的深层根源:金融资本不受控的扩张、不平等加剧与政府职能的全面退场。
03.《门捷列夫之梦》
[英] 保罗·斯特拉森 | 著
王加祥 |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5年6月
在这里,你将会认识一群充满热情,甚至有点疯狂的化学家。他们中有像帕拉塞尔苏斯这样特立独行的江湖医生,也有像波义耳、拉瓦锡这样奠定现代化学基础的科学先驱。你会看到他们的奇思妙想和不懈探索,他们的成功与谬误。故事的高潮,无疑是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的灵光一闪——元素周期表不仅优雅地归纳了已知元素,更以惊人的准确度预言了未知世界,为化学世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清晰秩序。
04.《AI领导课》
[美]大卫·德克莱默 | 著
邓斌 | 译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25年3月
本书为当下领导者就如何有效部署、实施AI战略提供了参考。作者用众多生动鲜活的真实案例提炼出9项关键行动来提升组织的长期竞争力。这些策略来自作者在商学院的课堂交流和企业咨询服务中的实践经验,能帮助领导者更好地理解AI的潜力,指导他们在保持人类领导力优势的同时,将AI技术融入企业管理之中,以提升员工绩效,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竞争力,实现业务的持续增长。
05.《鲍姆加特纳》
[美] 保罗·奥斯特 | 著
陈正宇 | 译
野spring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5年6月
保罗·奥斯特生前最后一部作品。妻子安娜在游泳时意外丧生后,留下鲍姆加特纳独自生活;身陷悲痛和孤独中的他,在回忆的迷宫中来回穿梭。而与此同时,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美国已与当初人人向往的“希望之地”大为不同。鲍姆加特纳渴望与人建立联结,寻找新的幸福和意义……
06.《河的第三条岸》
[巴西] 若昂·吉马良斯·罗萨 | 著
游雨频 | 译
世纪文景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5年6月
曾影响余华、苏童、格非等知名作家。罗萨的小说几乎都以巴西东北腹地为背景,他不仅仅关注人的现实境遇,注重挖掘日常的奥秘,更对存在主义和人的本质问题有深刻洞察。罗萨通晓20多门语言,同时受流行语和方言的影响,博学地创造了一大批新词和语法。本书译者从罗萨在写作巅峰时期出版的4本小说集中精选19篇,较为全面地展现了罗萨短篇小说的创作风貌。
07.《邮差》
[智利] 安东尼奥·斯卡尔梅达 | 著
李红琴 | 译
群岛图书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5年6月
本书作者安东尼奥·斯卡尔梅达,被誉为拉美“文学爆炸”后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有学者认为,他是继鲁尔福、加西亚·马尔克斯、奥内蒂和科塔萨尔之后拉丁美洲最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家。《邮差》是斯卡尔梅达写作生涯的重要里程碑。小说在现实的基础上想象美好的一切,更巧妙地把聂鲁达的诗句与“聂鲁达式”的诗意融入情节,以文学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和智利人民对聂鲁达的热爱和对诗歌的向往。
08.《妥协与对抗:日本知识人的战时与战败》
王升远 | 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5年6月
本书从战争史中的“个人”这一角度出发,聚焦二战以及战后初期日本知识人的个体命运,深入历史的细节,试图在复杂的时代环境中感知“人的境况”。并在此基础上将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思想与文化层面,探讨历史记忆建构、中日历史观的碰撞,以及知识人在“国家”与“个体”之间的言说困境。
09.《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50—2000)》
王笛 | 著
大学问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5年8月
本书为著名学者王笛新作,通过考察二十世纪下半叶成都的茶馆,探究大众文化以及公共生活的兴衰起伏,从而透视中国社会半个世纪的剧变。书中,作者将历史人类学和社会人类学的方法结合起来,利用档案材料及田野调查,聚焦茶馆业主、顾客、艺人、掏耳匠等底层人物,以白描式的手法勾勒他们在茶馆这一公共空间的喜怒哀乐、命运抉择,从而展现出一幅饱满、立体的城市生活图景。
10.《日本中世战争史》
[日] 吴座勇一 | 著
刘路 | 译
后浪 汗青堂 | 九州出版社
2025年7月
从源平合战到应仁之乱的300多年间,即十二世纪初至十五世纪中叶,是日本历史上被称为“中世”的战乱年代,死亡随时笼罩着日本武士。本书聚焦于其中自蒙古袭来到应仁之乱的200多年间的“战争时代”,描绘出一幅真实而多彩的日本中世历史画卷:比起追求功绩,武士更畏惧死亡;所谓的“恶党”并非全都是恶人;朝廷贵族们比武士更勇敢。它突破了以往日本研究史的传统结论,用当代的视角重新审视这个时期,浓墨重彩地勾勒出了生活在那个“战争时代”的人们的真实样貌。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经观书评。转载仅供学习交流,图文如有侵权,请来函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