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选择问题分类进行咨询。
联系电话
010-64938082
首页 > 千秋书院 > 教育专著
浏览:352次发布时间 : 2024-11-27《百年寻路:近代中国的民族复兴与课程改革》


作者:周勇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04月


推荐语


本书从民族复兴的角度考察林则徐、魏源、康有为、梁启超、蔡元培、胡适、蒋梦麟等近代中国历代先锋如何认识大变局,怎样在大变局中为寻求民族复兴发起课程改革,揭示为什么最后只有共产党人能把近代中国课程改革引上通往民族复兴的正确之路。从民族复兴入手展开考察近代中国课程改革史,率先将课程史、教育史、学术史融为一体,且有利于增强中国课程改革的社会主义认同。


编辑推荐


近代中国课程改革史重磅佳作,将课程改革置于近代中国最初百年的大变局与民族复兴进程中加以考察,揭示林则徐、李鸿章、康有为、梁启超、蔡元培、胡适等不同时期的开拓先锋如何根据各自的大变局认识与民族复兴重心定位发展新课程,最终解释了为什么只有共产党人能为代中国课程改革找到通往民族复兴的正确进路,为中国课程史研究贡献了新范式。以叙事作为基本方法,尽可能让更多的人出现在学术论著中,读起来像是在看史诗电影。


内容简介


从民族复兴的角度考察1843至1949年间,林则徐、魏源、曾国藩、李鸿章、康有为、梁启超、蔡元培、章太炎、胡适等近代中国历代先锋如何认识大变局,怎样在大变局中为寻求民族复兴发起课程改革,梳理其大变局认识、民族复兴理想与课程改革行动,揭示为什么最后只有共产党人能把近代中国课程改革引上通往民族复兴的正确之路。 从民族复兴入手展开考察近代中国课程改革史,率先将课程史、教育史、学术史及政治史融为一体,可以为课程史及教育史研究提供新典范,具有较高学术价值,且有利于增强中国课程改革的社会主义认同。此外,以叙事语言呈现历史研究与发现,努力像电影一般生动刻画课程改革先锋们的思想、情感与行动,也是在为课程史及教育史研究探索新的表达方式。


作者简介


周勇,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史博士(师从丁钢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访问学者,现任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高等研究院副院长,兼任全国教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副理事长,研究领域为中国文化与教育教育社会学、课程史等,曾荣获华东师范大学杰出新人、上海市浦江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学术奖励。


目 录


导论 1 
一、课程改革的力量结构与民族复兴视角 2 
二、课程社会学与中国课程改革史研究 8
三、近代中国课程改革及其思想传统 15 


第一章 改革前夕的中国及旧有课程体系 21 
一、19世纪上半叶中国政治经济形势 22
二、远离现实的课程体系:科举及考据学 27 
三、直面内外危机局势的经世实学转向 37 


第二章 寻求富强的洋务新课程及其发展机制 51 
一、洋务重臣的登台及其改革领域 52 
二、同文馆、江南制造局与福州船政局 61
三、留学欧美、兴办新学堂及悲剧结局 81 


第三章 国体重建为本的新学课程提倡与生产 101 
一、政治与文化救亡:激进的变法及立孔教 102
二、为创建民族国家培养爱国新民与革命志士 116 
三、雪耻自强:新政时期的学堂及科举课程改革 144


第四章 教育中心场域的新课程运动及其结局 175 
一、从发展国民新五育到复归帝制纲常伦理 176 
二、新一轮课程改革启动及其主流进路演变 199 


第五章 边缘地带的科学与乡村课程改革探索 235 
一、让中国拥有一流科学研究与教育中心 236 
二、深入乡村探索农民需要什么样的新教育 255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与通往新中国的课程改革之路 278 
一、努力开拓马克思主义工人革命教育 279 
二、中国共产党诞生及最初的革命教育课程行动 287 
三、革命根据地的军事政治及文化教育课程发展 299 
四、到延安去为创建新中国培养社会主义新人 319 


结语 365
一、民族复兴与中国课程改革的近代思想传统 366
二、近代思想传统与当代中国课程改革理论建构 383 


参考文献 403

关于千秋业 | 网站声明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2007 - 2012版权所有 © 北京千秋业教育顾问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立路68号(阳光广场)B2座16层1602室 邮编:100101
联系电话:010-64938082 传真:010-64938079 E-mail:194664209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