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教育家都是哲学家,而哲学家并不都是教育家。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的杰出代表卡尔·雅斯贝尔斯(Karl Theodor Jaspers,1883—1969),以宏阔广大的时空视野,探本索原的思想方法,慎思明辨的治学态度,深入考察教育的一些核心问题,其关于理性与精神、科学与人文、生存与历史、自由与权威等的论述,凸显他对教育本原的深邃思考和把脉教育病症的睿智洞察,从而以深具哲学意蕴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产生重大影响。
卡尔·雅斯贝尔斯生活在一个政治变革广泛深远的时代,终其一生伴随纳粹政治起而覆亡与欧洲文明战后重建的历史进程。1969年,他以86岁高龄逝世。1977年,从雅斯贝尔斯卷帙浩繁的著作中,赫尔曼·洪恩(Hermann Horn)辑录其谈论教育的内容,编纂成《什么是教育》一书并由Piper出版社出版德文本。1991年,三联书店出版《什么是教育》的首个中译本,收入“德国文化丛书”,译者邹进。2023年,三联书店出版童可依译本《什么是教育》。
《什么是教育》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外国教育名著之一,不仅出版及印次多,印数大,而且仅从知网收录的文献看,对其引用达到数以千计。究其原因,在于——
《什么是教育》对教育本原问题的剖析,激发对提升教育品质的深度思考。
明代“心学”之集大成者王阳明先生曰:“为学须有本原,须从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而进。”知其所来,方知所往。所以,真正弄明白“什么是教育”这个基本问题,从根本上决定办学育人的理念、原则、策略与方法,影响着教育生活品质与学生发展质量。
在《什么是教育》这本书,雅斯贝尔斯开宗明义:“教育关系在人类此在中(因年龄、教养、素质而异)不可或缺。”从“关系”这个底层逻辑出发,他在不同层次、角度对教育的内涵加以清晰、细致、具体的明确。
如,“教育是在人与人(尤其是年长者与年轻一代)的交往中,通过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分享以及行为举止的规范,将传统交给年轻人,使他们在其中成长,舒展自由的天性。”这是在师生关系上定义教育。
如,“真正的教育不提倡死记硬背,但也不能期望每个人都成为富有真知灼见的思想家。”这是从教学方式与培养目标的角度定义教育。
如,“教育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其次才是科学获知的过程。”这是从过程与成效的角度定义教育。
如,“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这是在德性与知识的关系上定义教育。
如,“教育作为一种特殊行为,与训练、照料、控制等都不同。”这是从区分教育与非教育的角度定义教育。
诸如以上所引,雅斯贝尔斯对“教育是什么”的回答或陈述,书中在在皆是。这些判断句或陈述句,构成关于教育的认知地图。盲人瞎马,南辕北辙,目标落空缘于路走错了。反躬自省,雅斯贝尔斯这些金石之言足可为我们镜鉴。
《什么是教育》阐述的教育概念或理念,引起对教育过程质量的深切关注。
概念或理念是关于事物的本质性与整体性的界定。一个人对某个概念理解得怎样,对某个理念领悟得怎样,一般地会反映在他的待人处事的态度上和行为方式上。所谓“人类的行为是思想的最佳译员”,乃是说概念或理念的价值。
在《什么是教育》这部书中,雅斯贝尔斯提出并阐述多个为我们耳熟能详的概念或术语,如“有信仰的教育”、“学校精神共同体”、“本真的教育”、“爱作为教育的根本力量”、“整体性知识”,等等。
这里,说说“有信仰的教育”对我们的意义。
雅斯贝尔斯说:“一切有意识的教育都以自身的实质为前提。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的教育不过是纯粹的教学技术。应当认清教育的实质与意志,若非如此,便无法找到教育的宗旨。因此,我们时常听到的一些教育口号并没有把握住教育的真正实质,诸如学习一技之长、强健体魄、获得国际视野、陶冶性情、确立民族意识、培养勇气与自立、提升表达能力、塑造个性、创造共同的文化意识,等等。”口号太多,心里太急,教育不可避免地陷入功利主义的泥淖,实质是缺乏持续做教育的定力。放言高论、认识片面、跟风摇摆、折腾不已,离教育的本质要求只会越来越远。
所以,做教育信仰什么,就会坚守什么,这决定着教育的品位与教育者的境界。而执着于教育信仰,要有对教育本质与价值的守护,摒弃功利心,淡泊以自持,把学生发展置于教育的最高位置。如此,教育就会多一些生动活泼,少一些平庸浮躁。
《什么是教育》对教育病态的批判,启迪对教育改革之艰巨性的深刻认知。
雅斯贝尔斯逝世已逾半个世纪。
读《什么是教育》,我常常感叹于他的超越历史与时代、文化与民族的洞见。在本书的《第六章 依存于整体的教育》,他对已现危机征兆的教育状态有一段描述:“缺乏统一观念的高强度教学、层出不穷的文章书籍、不断翻新的教学技巧。教师个人对教育付出的心血是前所未有的,但因为缺乏整体的支撑,却显得贫弱无力。而且,我们的状况所独有的特征似乎是:放弃实质性的教育,却没完没了地从事教学试验,在这种教育的解体中形成了种种无关宏旨的可能性,这是一种以不真实的直接性呈现不可言说之物的企图。一种尝试迅速替代另一种尝试,教育的内容、目标与方法不断更换。”
从这段文字,我联想到的词,有“焦虑”、“内卷”、“模式”、“负担”、“高效”等等,在这些词的之前或之后,当然是要加上“教育”或“教学”的。近些年来,由这些词指向的教育病态都曾吵得很热,对这些病症的诊疗方案亦推出不少,为此做了很多的事似乎也都不太令人满意。于是,在这段话的旁边,我写下“如在目前!”几个字。
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从存在主义的哲学逻辑出发,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的核心在于唤醒个体的存在自觉,使其意识到自身的独特性和与世界的联系。为此,他指出:“唯有人的回归才能实现真正的教育革新。”倡导“本真的教育”,祛除外加于教育的功利的东西,专注于学生这个“人的发展”,培养有独立思考能力、有批判精神、有创造力的现代公民。
学生如此,教师更当如此,民族的未来就在于此!
(本文来源微信公众号:教育美谈,作者:姜野军。转载仅供学习交流,图文如有侵权,请来函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