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目的》是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哲学家和教育理论家、过程哲学创始人怀特海先生在1929年著作完成的一本教育理论经典。
书中的观点对近现代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时隔九十多年后的今天来看,仍不失为从事教育者应深入领会并认真遵循的教育箴言。
01.教育的目的
“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多姿多彩的生活”。教育即生活,主角是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创设符合儿童特征的教学场景,让学生拥有足够的自由空间,从而轻松快乐地获取知识。当然,也不能一味地追求过程中的快乐而降低对学生的教育标准,忽视对学生探索精神和奋斗精神的培养。
“文化是思想的活动,是对美和人类情感的感受。我们的目标是,要塑造既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又在某个特殊方面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他们的专业知识可以给他们进步、腾飞的基础,而他们所具有的广泛的文化,使他们有哲学般深邃,又有艺术般高雅”。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交给学生生存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培养学生广泛的文化修养,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中最重要的是智力的发展,包含塑造文化修养和科学知识的获取。“不能让知识僵化,而要让它生动活泼起来——这是所有教育的核心问题”。教育的任务就是要把冷冰冰的知识变得生动活泼起来,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掌握。
02.智力发展三阶段
怀特海在黑格尔“发展过程三阶段”理论的基础上,将智力发展过程具体描述为“浪漫、精确、综合运用”三个阶段。
这三个阶段自始至终地存在于婴儿到成人的整个成长阶段,交替地占据主导地位,其中浪漫阶段覆盖了儿童前十二年的学习生活,精确阶段包含了整个中等教育的整个学校教育,综合运用阶段是从少年迈向成人的阶段,从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循环周期。
“智力发展三阶段”不仅符合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智力发展特征,从对知识的掌握过程来看,也存在着“直观—抽象—综合”的循环周期。
不同的农作物有不同的生长周期,人也是一样,不仅仅个体之间存在差异,而且,整个人生长也存在不同的阶段,其认知需求特征也是各不相同的。
“我们要努力在学生的心灵中纺织出一幅和谐的图案,把对学生直观理解来说各有其内在价值的不同教学内容,调整到各个从属的循环周期中去。我们必须在合适的季节收获合适的作物”。
这就是被称为园丁的教育者需要做的———在适当的时间播撒适当的知识的种子,并采用适当的养育方式,呵护其健康茁壮的生长。
具体来说,就是“在学生心智发展的不同阶段,应该采用不同的课程,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
这正是教育的规律之所在,也是追求教育艺术性基础之所在。
03.教育是一种很难掌握的艺术
教育是一种很难掌握的艺术,难在它的对象是人,而不是冷冰冰的知识。而且,教育不仅仅要教给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人学会运用知识。
对于教育者来说,“教”与“教会”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两者之间相差甚远。教育的目的是“教会”,“教会”的前提是要“会教”,这是教育者需要刻苦练习才能掌握的一门艺术。
而且,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学生。在教育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每一个孩子,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自我发展。“在教育中,如果排除差异化,那就是在毁灭生活”。
基于此,怀特海告诫我们,“教育是教人们如何运用知识的艺术,这是一种很难掌握的艺术”。“在教育这个领域,和其他任何领域一样,宽广的享乐之路,往往通往一个糟糕的结局”。
04.教育的主体在学生
怀特海指出,“通往智慧的唯一途径是在知识面前享有绝对的自由;但是通往知识的唯一途径是在获取有条理的事实方面的训练”。教育不仅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学生能够自由选择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形成有具有条理的知识结构。并通过针对知识的运用展开训练,将知识内化为经验,上升为智慧。
“发展的本能来自于自身:发现是由我们自己完成的,训练是自我训练,收获是我们自身首创精神的成果”。学习最终需要学生自主完成,学习的主体在学生,任何人都无法代替。
教师的作用在于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与唤醒学生,同时为学生搭建成长的舞台,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与自信心,激发出学生的内驱力,让学生主动学习。“教师有着双重作用。他以自己的人格和个性使学生产生共鸣而激发出热情;同时创造出具有更广泛的知识、更坚定的目标的环境”。
教育不是一厢情愿的“独角戏”,真正的教育发生在师生的往来互动中,“在教学中,一旦你忘记了你的学生是有血有肉的,那么你就会遭遇悲惨的失败”。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没有固定的方法,但有其基本的遵循,不论在何时何地都不会改变,那就是——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
(本文选自微信公众号:老张同学爱学习。转载仅供学习交流,图文如有侵权,请来函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