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
——以日本近代教育为例
陈 文
“立德树人”是我们教育的目标,到底要立怎样的“德”树什么样的“人”呢?很多教育人其实并不清楚。近读马国川先生的《国家的启蒙——日本帝国崛起之源》一书,作为一个教育老兵,我有所感悟。书中提到,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力迅速增强。但改革派和保守派的博弈从“维新”开始之日就未消停过。正当改革派一心想“脱亚入欧”,让国家走向现代文明之时,保守派从教育入手,挟天皇以压四方。1878年,日本皇宫发出诏敕《教育大旨》。
这份《教育大旨》严厉指责维新以来的文明开化政策,称它“追逐文明开化之末端,破坏品行,伤害风化者不少”,将来有可能达到“不知君臣父子之大义的地步”。提出应该以儒教的道德伦理原则纠正流弊,要求今后的“道德之学”应以仁义忠孝之道为主。
以伊藤博文为首的改革派斥责为天皇起草《教育大旨》的宫中侍讲(官衔)元田永孚。伊藤博文称这种主张是开历史的倒车,实行这种主张将导致政治上的混乱。围绕《教育大旨》,改革派和保守派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可惜当时日本保守主义思潮正在兴起,大多数人支持元田永孚。
这场争论的核心其实就是教育到底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改革派主张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的现代公民,而保守派坚持要培养盲目愚忠的臣民。而要公民还是要臣民,这是一个影响国家未来道路的关键选择。后来的事实证明,由于保守派获胜,日本大力推行臣民教育,培养忠君爱国的臣民。最终它走上侵略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各国的道路,并最终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教育充当了极端国家主义和法西斯军国主义教鞭的不光彩角色。在这种教育下培养出来的无数盲目愚忠的臣民,比很多政治家还狂热,是他们和战争罪犯一起把日本推向了战争的深渊。
1945年日本战败后,驻日盟军司令部宣布《教育大旨》等一系列法规无效,从此现代公民教育才成为日本德育教育的主题。而此时,日本和世界都已经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教育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警示语:一个国家的未来就在现在的中小学课堂上。一百多年前日本的教育是当今世界各国的殷鉴!
(本文来源微信公众号:布衣村言,作者:陈文。转载仅供学习交流,图文如有侵权,请来函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