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能穿笔挺帅气的西装,亦喜着潇洒倜傥的长衫。
他高大英俊,文采风流,女人缘好到爆。
他富有爱国情怀,却因历史风云,作品被批判为“卖国主义”。
他的前妻是炙手可热的女影星,后又与比自己小17岁的女戏迷缔结美好姻缘。
他与大文豪鲁迅先生相见恨晚,后成忘年神交,鲁迅逝世时为其扶灵。
他便是鲁迅亲切称作“YK先生”,在文学、戏剧、电影和翻译等多领域流光溢彩的学者——姚克。
年轻时的姚克
姚克原名姚志伊,字莘农,姚克为其笔名。祖籍安徽歙县,1905年出生于福建厦门。
其时,他的父亲姚文倬被外放厦门任四品道台(地方行政长官)。他的母亲是苏州人,他从小在苏州长大,晚年时一直称“苏州是我故乡”。
上世纪二十年代,姚克先在东吴大学读法科,后转入文学系就读。
他师从戏剧家吴梅教授,专注于学习中国戏曲历史理论。同时精修英语,擅长昆曲,为一生与戏剧及翻译结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姚克作为全国抗日统一战线组织中国剧作家协会的发起人之一,参与集体合作的三幕剧《保卫卢沟桥》,并组织了近百人参与演出。
他后赴美国耶鲁大学戏剧学院进修,1940年回国,先后在圣约翰大学、复旦大学任教,同时为复旦剧社排演戏剧。还参与了中共地下组织领导的上海剧艺社的进步戏剧活动。
而他与文坛斗士鲁迅先生的忘年神交,早在1932年就开始了。
他俩的结缘还起因于北新书局拖沓的办事作风。那一年还是新人的姚克怀着仰慕给鲁迅先生写了一封信,他准备将先生的《短篇小说选集》译成英文,想请教相关问题,并委托北新书局转交。
孰料不知是何原因,北新书局竟将信忘记转交。三个月后,不甘心就此石沉大海的姚克,又满怀期待地给他敬仰的先生写去了两封热情洋溢的信。
上海内山书店旧照
这次,先生回信邀约姚克在内山书店见面,小姚顿时兴奋得心儿雀跃了起来。
必须相信,这个世界上男人与男人之间的交往也是有磁场的。
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的巨匠,他内心是极度反感彼时文坛中纨绔少爷形象的文人的。比如,他曾经与之激烈骂战过的邵洵美。
但也许是姚克那张棱角分明不乏正气刚毅的脸庞,并未让鲁迅先生对一身崭新洋服、油头锃光发亮的“小布”风格(那时‘小资产阶级’文艺界通称为‘小布尔乔亚’,简称‘小布’)的姚克心生反感,反而对这个年轻人有种莫名的喜爱。
两人在书店内喝着咖啡,大谈翻译之事。姚克抽着自己的骆驼牌香烟,看先生谈笑间夹着一支上海本土造吞云吐雾,更增神往崇敬之情。
鲁迅后来谈及对姚克的评价时,认为姚克并非有人讹传的“洋场恶少”:“别看他西装革履,却倒有真才实学,是个切实做事的人”。
鲁迅和姚克
从此,相见恨晚、彼此欣赏的两人成了忘年交。
现存的鲁迅致姚克的书信有33通之多。而在鲁迅日记中,曾先后144次提到姚克,足见其对这个年轻人的重视。
姚克对鲁迅先生小说不是简单地干巴巴地直译,而是用英语摹其精髓。鲁迅看后大加赞赏:“极意先睹为快”。先生很少用“极”这个字,因为这几乎可以认为是他对他人的最高评价了。
他俩的谈论包罗万象:从文学、诗歌到小说、戏剧甚至历史等等。姚克总能恰到好处地引出一个主题,鲁迅则兴致勃勃,目光炯炯,灵感泉涌,金句不断。
事实上,姚克的口才和话题把控能力在文学界也有目共睹。
因此,鲁迅先生于1932年12月3日给姚克的第一封复信中,就直爽又客气地答应了姚克,授予其作品英文版权的请求。
如果没有建立足够的信任,鲁迅先生怎会如此爽快呢?
鲁迅日记
后来,姚克又听从了鲁迅先生的建议,开始翻译萧伯纳的《魔鬼的门徒》。
但由于他平时工作太忙,翻译工作进展缓慢,直到1935年才完成初稿,鲁迅先生立即向出版社推荐。由于鲁迅在文化界的地位,此书得以最快速度翻译出版。
先生的垂青让姚克深感惭愧,这本小小的萧氏戏剧,自己竟花费了两年多的时间才翻译完成。
而姚克在翻译鲁迅作品的过程中,又与自己的朋友,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有过伟大的合作。
两人于松沪会战前相识,斯诺急切地想向西方介绍并翻译陌生的中国新文学。
姚克力主翻译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中的作品,斯诺欣然同意合作,结果很快就得到鲁迅的许可。斯诺兴奋得立刻将鲁迅第一封回信作为著作权授权凭据寄往了美国的出版社。
年轻时的埃德加?斯诺
姚克协助斯诺于1936年秋编译成《活的中国——现代中国短篇小说选》出版,可惜鲁迅先生在世时未能得见。
姚克后来将自己翻译上的成就,很大程度归功于亦师亦友的鲁迅先生的劝导:“写英文的必要,决不下于写汉文,我想世界上洋热昏一定很多,淋一桶冷水,给清楚一点,对于华洋两边,都有益处的。”
《活的中国》扉页
1936年9月22日,姚克在鲁迅家中和病重的先生见了最后一面。
不足九十磅的先生显得非常虚弱,手指间依然夹着烟卷。他笑着宽慰姚克:“不要看我娇嫩,我早已复原了。”
他欣慰地翻开姚克带来的《魔鬼的门徒》特印本,内有姚克恭敬的题字:“鲁迅先生诲正 莘农,上海一九三六,九,一八”。
先生仍然非常关切地询问姚克的工作生活日常,姚克皆含笑作答。那温馨的一幕,让姚克在四十一年后还满怀深情地回忆。
左二为姚克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与世长辞。
姚克强忍巨大悲痛,却没有留下一滴泪,他说自己“从小就和眼泪没有缘分”。
宋庆龄在鲁迅葬礼上讲话,左为姚克
姚克担任鲁迅葬礼的祭礼司仪。他胸戴白花,站在宋庆龄身旁;作为“鲁门十二钗”之一,为先生抬棺扶灵。
先生的教诲言犹在耳:“只要写出实情,即于中国有益,是非曲直,昭然具在,揭其障蔽,便是公道耳。”
右二扶灵者为姚克
先生已去,风骨犹存。
后来的姚克似乎得了先生的衣钵,就算到了异国,也喜欢穿先生那样的长衫座谈、讲学,曾经的“洋装阔少”再也没了踪影。
“士为知己者衣”。无比欣赏他的先生,世间不会再有第二个了。
而他的魅力和才华,爱慕的女子却络绎不绝。
他的第一任妻子是一位英国人,两人有一个女儿。
而当姚克在上海文学界和演剧家大放异彩时,帅气高峻的他早就进入了一位风华绝代的佳人的视线。
彼时的姚克,好友圈内早已“座上皆豪英”,加上英俊挺拔的外形和高雅不俗的谈吐,明爱暗恋的各色美女纷至沓来。
虽然妻子不在身边,但一众庸脂俗粉哪里能入心高挑剔的姚克的法眼。可偏偏这位俏佳人挟果断离婚之洒脱,在天风剧社翩翩映入了姚克的眼帘。
她就是一代女影星上官云珠。
上官云珠
姚克的英俊和人脉,对上官云珠而言,无疑是一种致命的诱惑。
入社之初,还未大红的上官云珠在姚克编写的历史剧《清宫怨》中仅能出演一个连名字也没有的宫女。但目光犀利的姚克,一眼就发现她的星光潜质。
上官云珠
她在不经意之间拉近与姚克的距离,姚克对小自己15岁的上官云珠也颇有好感。
1941年3月,姚克让上官云珠在话剧《雷雨》中扮演四凤,深受观众喜爱,她一时声名大噪。
上官云珠
彼此深深吸引的两人,终于发生了天雷地火般的引燃,炽热的爱恋不顾一切地烧成灰烬。
姚克与上官云珠结婚照
上官云珠又一次怀孕了,她在第一段婚姻中已有一个儿子张其坚。
姚克离婚后于1943年迎娶了上官云珠。第二年,女儿姚姚降生。
上官云珠和女儿姚姚
一家三口度过了一段短暂的甜蜜幸福时光,上官云珠也连续主演了《国色天香》、《一江春水向东流》等影片,星途璀璨。
姚克给了上官云珠演艺事业上的不少启发和支持,似乎这种比翼双飞的幸福生活会一直持续下去,可两人性格上的矛盾和追求上的差异也日渐显露。
上官云珠和女儿姚姚参演《三毛流浪记》
姚克是上官云珠事业的引路人,但上官云珠的终极梦想却更远在姚克给妻子构建的蓝图之上。
在上官云珠到各地巡演时,姚克的感情也宿命般地出了一段“空窗期”,而陪伴他后半生的女人也恰逢其时地出现了。
1945年抗战胜利,梅兰芳先生在上海兰心大戏院参加庆祝演出。在兰心大戏院担任经理的姚克发现了一名混入合唱团的女学生。
这位叫吴雯的女学生,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英文系,父亲吴寄尘是近代著名的实业家。
吴雯是一名女戏迷,又是梅兰芳的超级粉丝,她干脆地承认自己想亲睹梅大师的风采,但因为买不到要才想到了混进去的法子。
这位漂亮大方的女学生的行为让姚克哭笑不得,同时也佩服她的勇气。他非但没有将她赶出去,还将她带到后台,见到了她仰慕已久的梅大师。
吴雯终于亲见大师从一个男儿身妆扮成美女子,在舞台上顾盼生辉的全过程。
梅兰芳先生在兰心戏院后台留影
小姚克17岁的吴雯就这样走进了他的生活,而醉心于高雅艺术的姚克和忙于全国巡演的上官云珠之间也产生了巨大分岐,他认为这种巡演有自掉身价之嫌。
裂痕就这样在长时间分开的两人中间产生,当关系势难挽回时,他们于1946年选择了和平离婚,女儿姚姚跟随上官云珠。
长大后的姚姚
1947年5月16日,姚克和全力欣赏支持自己的吴雯在南京龙门大饭店举行了盛大的婚礼,曹禺等多位知名剧作家到场祝贺。
虽然这是他的第三次婚姻,但一生痴迷戏剧舞台的他还是坚定地给了这个钟爱自己的女人足够的仪式感,来表达自己的爱意和诚意。
1948年,姚克吴雯夫妇移居香港,他们生育了姚湘等五名子女。
姚克在香港中文大学教书,吴雯则创立了南风出版社,并担任制作人,协助姚克的创作和演出。
1948年,香港永华影业公司将姚克的话剧《清宫怨》改编成电影《清宫秘史》,1951年在内地公映。
但不久后由于历史原因,《清宫秘史》成为了新中国第一部被禁演的影片。
1968年,姚克全家移居美国,他任教于夏威夷大学,教授现代中国文学和中国哲学史。
同年11月,姚克的前妻上官云珠从四楼一跃而下,香消玉殒。
姚姚
1975年,31岁的女儿姚姚不幸丧生于命运的车轮之下,成了他心中永远的痛。
1980年3月,中央组织部就《清宫秘史》之案为姚克平反。
1991年12月18日姚克病逝于旧金山,享年86岁。2010年,吴雯逝世后,与丈夫姚克合葬于旧金山南郊墓园。
(本文来源:今日头条,文史百宝箱的头条主页。转载仅供学习交流,图文如有侵权,请来函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