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选择问题分类进行咨询。
联系电话
010-64938082
首页 > 千秋书院 > 历史长廊
浏览:7118次发布时间 : 2021-07-15万安公墓,岁月深处的旧事


本文作者

作者简介:

仇荣亚,1948年生于山西省洪洞县, 自幼北京长大。1968年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九团。次年入伍当兵。1975年复员回京,先后在北京量具刃具厂和北京通用机械公司担任团委书记。1983年调入机械工业部机床局,之后被派往机械工业部机修总站,先后任工会主席、党委书记。1989年进入中国经济新闻报社任产品促销中心主任,后转中国记者协会机关报中华新闻报任记者编辑,2008年退休。


风光绮丽的万安公墓,位于香山余脉万安山弘教寺古刹(已毁)的正对面。这座始建于民国十九年(1930)蜚声海内内外的陵园,是北京历史上最早的—座现代公墓,原名为“龟蛇汇”。


史载,这里常会有金纹丹龟和小花白蛇出没。它们性情温和灵训,十分惹人喜爱。清乾隆帝得知后,认为此乃“祥瑞之兆”,便将这块风水福地圈为了京师皇家禁地。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生态环境的变恶,那些“小精灵”早已没了踪影,留下来的只有乾隆年间的一块巨大基石,上面刻了“万佑平安”四个大字。



万安公墓奠基石


占地面积为8.6万平方米的万安公墓,整体布局犹如一只昂首的长寿大龟,寓意“万世平安”。庞大的墓园中,一排排密集的墓地碑林按照“金、木、水、火、土”五行方位学的理念,顺序排例加以区分。我的父母双亲即长眠于此。



记得最早去万安公墓是1957年少先队过队日扫墓。


那时的陵园罕见人迹,十分冷清。庄严肃穆的公墓中透出些许深遂的神秘,尤其是那份幽静和安谧,让人感觉身心上有一种说不出的超脱。


第二次到公墓是1968年,公墓已被“红卫兵”破坏得不成样子,树木多被砍伐,建筑物遭毁坏。数千米的“虎皮”围墙多处被拆除或坍塌。墓园中绝大多数的墓地,不是石碑上的文字和烧瓷相片被抠去,便是墓碑被推倒或砸烂。许多残碑断壁湮没在齐腰深的荒草丛中,碎碑乱石遍地可见,一片破败凄凉之景。“文革”是一场亘古未有的劫难,它在不经意间撕揭开了人性中“恶”的一面。如同打翻了神话中的“潘多拉魔盒”,疯狂、野蛮、邪恶、凶残……一股脑地冲了出来,而且从此再也难弹压。那时就连建国后早已绝迹的盗墓贼又重现江湖,多次窜到公墓“寻珍掘宝”。上百座的墓被刨开,情景惨不忍睹。



如今再到万安公墓,映入眼帘的是满园的青松翠柏、花繁叶茂和鸟语花香。一座如诗如画现代人文生态的陵园展现在面前。


解放前的万安公墓,民间就曾有云:“脚踏青川背靠山,不是显贵就是达官”。而如今,早己面向大众。有众多名人长眠于此,比如李大钊、路友于、邓文辉、王以哲、高岗、罗章龙、苏静、陈同生、韩钧、郭春涛、任锐、华明之、沈安娜、董竹君、马占山、段祺瑞、韩复榘、何思源、于树德、胡惟德、柏文蔚、严醉、董海川、郭林、容国团、陶—清、姜椿芳、王力,启功、季羡林、朱自清、戴望舒、曹禺、萧军、陈白尘、李默然、黄宗江、张西曼、翁文濒、萧成基、高小霞、施金墨、陈万千、董行佶等。


有人统计过,万安公墓是安葬近代和现代社会名人最多的公墓。长眠于此的他们,铸成了—道亮靓的文化风景线。 


私人出资创办墓园


1930年,独具商业眼光的蒋彬侯和王荣光合资创办了万安公墓。


蒋彬侯是浙江人,曾任北洋政府交通部司长。或许“为官真的不宜经商”,或许还有些别的原因,蒋彬侯在10年后撤出了全部股金,这倒成就了王荣光父子独资经营公墓的一段佳话。


王荣光,江苏人,民国初年顶尖级别的建筑大师,曾任“恒生营造厂”经理。他自幼家境贫寒,15岁便到英国建筑师金斯密在上海开办的事务所做学徒受到糸统的培训。聪明好学的王荣光不但很快掌握了整套房屋设计和建造的技能,而且在建筑工地第一线打拼20多年,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他成功地营建了由他任总承包的第二代“六国饭店”,这使他名声大噪,获利颇丰。王荣光一生设计和建造过许多建筑,但现多已无存。唯有他亲手设计和营建的万安公墓还留存于世,这座精美的公墓建筑,当是这位建筑大家生命里最后的一座丰碑。


王荣光充分利用公墓所在地得天独厚的优美自然环境,同时把碑林中的每个墓冢碑碣、树木花草和典雅的建筑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打造了一道特殊的人文景观,多方位地有机结合,浑然一体,相得益彰,令公墓的设计几乎达到完美。


王荣光(1876-1937)


遗憾的是工程未完工,王荣光便于1937年猝然病逝。之后,由他的长子王明德接手。


毕业于北京郁文大学预科,专攻建筑学的王明德十分精明,他坚持“以穴养穴”、以“新”养“旧”的经营理念,十分成功的管理经营了万安公墓,开启了北京公墓现代化管理的先河。


王明德家住在城里,却很少回去,吃住都在万安。那时生活条件很差,没有自来水,不通电(1981年才通的电和水),王明德经营公墓20多年,是喝着井水,伴着幽暗的煤油灯走过来的。


王明德为人厚道、仁义,凡见陵园中有墓地损坏,都会主动加以修缮,而且自掏腰包,不取一文钱。每到晚上他都会开车巡夜。他常手举火把,肩背把猎枪,遇有偷伐树木或盗墓的,仅开枪示警,从不伤人。

王明德把经营公墓当作自己毕生的事业和理想。他设计建造的墓地不但得到业内人士的认可,客户也甚为满意,到现在仍是公墓品牌产品。


1960年,万安公墓由北京市民政局正式接管。因为财务问题,王明德被判入牢4年,出狱后,因没有工作和收入,生活一度窘迫。不久赶上“文化大革命”,在政治上又受到冲击。当他看到已经面目皆非的万安公墓,看到一生的心血被毁于一旦,痛心疾首,泪流满面。


王明德没有等到万安公墓的“重振雄风”,于1970年与世长辞,时年才59岁。王明德墓前铭刻的对联"君树万安干碑业,只携清白两袖风”,正是对这位公墓奠基人—生最好的评价。


王明德与其父王荣光都安葬在万安公墓。王荣光的墓地机缘巧合的位于李大钊烈士陵园大门前的左侧,如同卫士,守卫着万安公墓。


人们应该永远记住这三个名字:蒋彬侯、王荣光和王明德,记住他们创办万安公墓的慈善大举,记住他们艰难中为后人坚守了—块身后憩息的净土。 


墓园里的璀璨明珠


万安公墓最为出名的,当属李大钊烈士陵园。李大钊陵园为方形的庭院式建筑,由一色青砖砌成的院墙四周被松柏、翠竹环绕,肃穆且幽静。庭院中一尊汉白玉的李大钊烈士全身雕像,昂首矗立在李大钊及夫人的坟前。一块黛青色花岗岩纪念碑树在墓地后面,碑的正面刻有领袖题词:“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烈士永垂不朽”,背面是中共中央为烈士撰写的碑文。


李大钊陵园


1926年,李大钊因领导反对段褀瑞北洋政府镇压学生运动遭到追捕和通缉。段祺瑞死后也埋在了万安公墓,两片’落叶'不约而同地飘落在同一处土地。


1927年,李大钊被奉糸军阀以“通俄叛国罪”逮捕入狱,就义时年仅38岁。李大钊牺性后,因家中贫困无力安葬,“灵柩”在宣武门外—个旧寺庙放置了6年之久。


1933 年,北大师生和李大钊生前好友自发组织社会募捐,为烈士公葬。中共地下党得知后,决定在葬礼同时举行游行。4月23日,送葬的七百多人,胸佩白花,肃立在烈士灵柩前。大家高唱《国际歌》,悲壮的歌声震撼着每个人的心。人们抬着烈士的遗像,打着30多幅挽联向万安公墓行进,最前面的横幅特别醒目:“李大钊精神不死”。


道路的两边,有人散发传单,随着送殡队伍的前进,参加進来的人越来越多,有学生、工人、士兵和市民。许多大学、中学的师生拦队进行路祭。悲壮的场景令广大市民和围观者动容。
万安公墓的“老东家”王荣光崇尚光明,钦佩李大钊的人品,不但为烈士捐款(李的夫人去世时再次捐款),而且把烈士墓地安排在“宾客”的位置。为了保护烈士,他还颇费心思地把墓地制作的看上去极为普通但又很得体。


现在,位于烈士陵园西侧的李大钊和夫人赵纫兰的旧墓,依然保存完好,供后人瞻仰及祭拜。

每次来到李大钊烈士陵园,心情总难以平静。 


高岗墓地留下无字碑


1954年的一个夏日,几位腰里挎着手枪的解放军干部来到万安公墓。他们找到墓地接待人员让尽快找一块不好不坏的墓地,并告知:埋什么人不要打听,此事绝对保密。管理员向经理汇报后,一向谨慎行事的王明德经理感到事关重大,心中不由紧张,连墓地价格都未敢提及,便在公墓中间地段选了一个地块。


几天后,有一辆苏式大卡车运来一口散着浓浓柏木香气的上好“六块头”棺材(由六整块寿板制成),随车的八、九个人神态严肃,沉默不语。没有一个人佩戴白花或带黑纱,只有一位中年妇女在棺木边哭了老半天。随后棺柩被放入墓穴迅速安葬。没有追悼会,更没有哀乐与花圈,一切都是在静悄悄中进行。此人如此匆匆下葬,让王明德感到奇怪,这种情景他还从未遇到过。直到后来,他才惊奇地知道,这里埋的是大名鼎鼎的国家副主席高岗。


在中共党史上,高岗可谓是特殊的政治人物。凡是在延安工作过的人都知道他是毛主席的爱将。44岁独揽东北党、政、军大权。新中国成立后又出任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和军委副主席,并兼任国家计委主席。

许多人熟知“刀下留人”的故事。1935年,刘志丹、高岗、习仲勋等一批陕北干部受到迫害,在“肃反”中被逮捕关押,险些丢了生命,据说埋人的坑都挖好了。是长征刚到陕北的毛泽东及时下令放人,这批干部才得以获救。从此高岗对毛主席感恩戴德。


熟悉高岗的人讲:高岗身材高大,总是戴着—副宽边眼镜,性格直爽,也很随便,与警卫打扑克时,脸上贴纸条和钻桌子是常有的事。


在东北,一次他看一帮战士打篮球,不知为什么两拨队员打了起来,高岗上前劝架,结果连他也一块儿被打得鼻青脸肿。事后打他的人被捆来请罪,高岗说“连我都敢打的人,打敌人一定也厉害,快放了吧”。高岗此人,可谓不凡。


让人感叹的是,进京不到两年的时间,高岗便卷入了一场党内政治斗争的漩涡,过早地谢幕于中国政治舞台。

1954年,49岁的高岗服过量安眠药自杀。他死后没能进入八宝山革命公墓,没能和他曾经一起战斗、生死与共的已故战友们葬在一起,而是孤独地被安葬在香山边的万安公墓中,他的墓碑正反面都没有字,是一块地道的“无字碑”。即便如此,“文革”中也没能逃脱红卫兵的劫难,墓碑被砸成了两截。


多年后,中央平凡冤假错案,对“高、饶”事件维持了历史原判,只是不再提路线斗争。或许因为这是为数不多没有平反的案件,也或许因为高岗遗孀李力群和儿子被邀出现在习仲勋百年诞辰纪念会上,故而受到人们的倍加关注。听说年近百岁高龄的李力群老人—直为丈夫高岗的平反而奔走呼号。


这些年,人们惊奇的发现:巨幅油画《开国大典》中早被抹去的高岗又重新出现,《高岗传》正式出版发行。民间研究高岗的学术活动也颇为活跃。听万安公墓的工人讲:前来祭扫的人不知不觉多了起来,许多人来自东北和陕西高岗的家乡。


2006年,高岗的墓地已然被修整一新,“无字碑”正面的汉白玉石贴面上镌刻着:高岗  1905年——1954年 的字样,背面依然无字。



民国奇女董竹君


有人讲跌宕起伏的民国同时也是幅"香艳"的历史画卷。没有哪个时期和朝代会像民国一样,汇聚和云集了那么多美女和才女,书写着属于那个特殊年代的传奇。民国美女董竹君便是其中杰出的一位。



年轻时的董竹君


董竹君的墓地恰好在万安公墓南北通道的路边上,一座浅棕色的花岗岩墓碑正面刻着:董竹君1900 —1997,碑上端嵌有董竹君端庄、靓丽的人头肖像。


董竹君出生在上海一个十分贫穷的家庭。家里为了生计,13岁便被抵押卖到“青楼”卖唱。15岁时,出落成貌美如花的董竹君,结识并爱上了心目中的英雄—辛亥革命志士,四川省副都督夏之时。身材高大,英俊潇洒的夏之时也深深爱上了美艳绝伦,超凡脱俗的董竹君。


董拒绝夏之时为自己赎身,而是抛弃所有值钱的珠宝和首饰,只身逃出“虎口”与夏之时结为伉俪。演绎了一场“美女慕英雄,英雄爱美女的千古爱情传奇”。多少年里,这段神奇的旷世美好姻缘都是人们羡慕和有兴趣谈论的话题。


遗憾的是,这对生死恋人并没能走到婚姻的尽头。也许夏之时太过爱董竹君,以至许多做法近乎荒唐,使人无法理解和接受﹔也许俩个人都想按自己的意愿改变对方,而又不能成行﹔更或许董竹君再也无法忍受封建家庭和夫权思想的压迫,俩人终于分道扬镳,让许多祝福他们的人感到非常的遗憾和惋叹。


夏之时解放初被当地民众错杀,平反后被安葬在成都磨盘山公墓。离婚后的董竹君从此再未嫁人,而是在孤独中走完了自己的世纪人生。董竹君直到去世,床头前都一直摆放着夏之时的照片。


美丽非凡女人的心思往往难以猜度,董竹君是感恩那个改变了自己一生的男人,还是念怀那段甜蜜的风花雪月,或者在内心深处还爱着这个男人,我们现在都已无从知晓了。


有着“中国阿信“之称的董竹君以自己无比的聪慧和百折不挠的坚韧,历经艰难险阻,办工厂,开餐馆、茶室……终于创建了名享中外的锦江饭店,成为中国第一代到今天都享有盛誉的女企业家。周恩来总理举着酒杯称赞董竹君:“身为都督夫人,抛弃荣华,单枪匹马,参加革命真难得”。


新中国建立后,董竹君将锦江饭店和自己的私家花园别墅全部无偿地献给了国家。


董竹君曾连任七届全国政协委员,文革中被迫害入狱5年之久。彻底被平反后,97岁高龄的她亲手撰写出版了43万字的自传《我的一个世纪》。之后被拍成电视剧,漂亮女演员李媛媛成功地扮演了董竹君。据传,在电视剧播放时段,整个上海的胡同和里弄万人空巷,盛况空前。


1997年,一代奇女子董竹君伴着乐曲《夏天最后一朵玫瑰》走完了自己多姿多彩的一生,像朵美丽而圣洁的白云,远远地飘去了。而永远留给世间的是:她的美丽,高贵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无缘丁香姑娘的雨巷诗人


李大钊陵园的左侧,有座普通的“轩缘式”墓碑。碑文是文学巨匠矛盾题写的︰“诗人戴望舒之墓”。


戴望舒,浙江杭州人,是中国著名现代诗人和翻译家,现代象征诗歌派代表人物。戴1926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37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曾去法国、西班牙留学。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前往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此间,发表了大量讴歌抗日的诗文。


戴望舒早年就读上海大学,学生时代就开始新诗创作。提起戴望舒,立马会想到他的诗歌《雨巷》和那个结着愁怨的丁香一样的姑娘。1928年《雨巷》刚刚问世便在社会上引起轰动,成为诗人传世的名作。《雨巷》的成功让戴望舒一夜成名,同时也被冠以“雨巷诗人”的美称。诗歌《雨巷》真美的让人心碎: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摘自《雨巷》


戴望舒一生所写诗不过百余首,且多为短诗,但却能在几度沉浮中风流传诵数十载,魅力不减,这充分说明戴望舒的诗歌有着极高的文学价值。戴望舒一生命运坎坷,婚姻也是如此。施降年是诗人的初恋,她身材修长且匀称,有着《雨巷》中丁香姑娘一样的优雅气质,非常俏美。然而这段刻骨铭心旷达8年的恋情,却因“施”的另嫁他人和诗人愤怒打出的一巴掌而宣告结束。这让诗人痛不欲生,甚至寻死。


此时,纯清秀美的穆丽娟带着自己特有的古典、娴静的风韵,走进戴望舒,成了他第一任妻子。可叹的是,戴望舒怎么也跳不出初恋情结的阴影,这让妻子穆丽娟十分不悦,嗜书如命的戴望舒整日忙于工作和写作,几乎完全无暇顾及穆丽娟。特别是诗人写的《初恋女》歌词“妳牵引我到一个梦中,我却在别的梦中忘记妳。现在我每天灌溉蔷薇,却让幽兰枯萎”。(幽兰指施, 蔷薇指穆)。这更让穆丽娟大为光火,无法容忍。以后由于诗人处理一些家庭事务欠妥当,致使俩人感情彻底破裂,一桩"才子佳人"的美好姻缘分手告吹。晚年九十多岁的穆丽娟提起这段往事还仍然耿耿于怀。之后,戴望舒的第二次婚姻也是以失败告终。


才华横溢的戴望舒写了不少感动女子的诗句,却不知道如何呵护自己心爱的女人。诗人戴望舒终生没有能走出他那幽深的雨巷,更没能够找到与他举案齐眉,共度春秋的丁香姑娘。


1950年雨巷诗人戴望舒因哮喘病不幸英年早逝,终年45岁。一代"诗魂"悄然离去。但他那凄婉如诉的诗句仍在深深地打动着无数人的心弦。



笔者热爱诗人戴望舒。每去公墓,必到诗人墓前呆上许久。有时我的脑中会突然一片空白,眼前一切变得虚幻缥缈,我仿佛看到诗人的墓地后面隐约显现出一条绵延悠长和雨雾蒙蒙的江南古巷。远远望去一个擎着雨伞的窈窕女子正朝着巷子深处缓缓远去。突然她停下了脚步,转身回眸淡淡一笑……我看见了,她一定就是诗人用一生在找寻的那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她真的好美、好美.......


走进民国历史尘烟


民国应是历史上最黑暗和最混乱的时代。多如牛毛的军阀为着自身利益,连年征战,搞得百姓民不聊生饿殍遍地。今天重新走近他们,这些人的形象会变得鲜活起来,个性彰显,令人寻味。

万安公墓“水字区”,有座非常普通的汉白玉小型石碑,墓地狭小,四周也没有石护栏。谁能想到墓的主人竟是叱诧风云的段祺瑞。


段祺瑞是一个颇受争议的军阀,“三.一八”惨案便是他一生永远抹不掉的污点。但当他得知军警开枪打死人后,即刻赶到现场,面对死者,长跪不起,并立誓终身茹素礼佛,且恪守诺言直到去世。段祺瑞的“悲情一跪”,令全国哗然。这—跪,比西德总理勃兰特在犹太人纪念碑前那震撼了世界的“华沙之跪”,早了整整44年。不管段祺瑞是“真心忏悔”还是“政治作秀”,都逃脱不了历史的罪责和惩罚。


政治上的段祺瑞也许不那么可取,但在“人品”和“私德”上,却可圈可点。段祺瑞生前无房产,死后无积蓄。他不抽烟、不喝酒、不嫖娼、不赌博、不贪污、不占钱,是人们熟知的“六不总理”。脾气暴躁、寡言少语的段祺瑞,为人耿直、坦率,生活尤为简朴,全年总是布衣着身,饮食也很简单,一日三餐多是馒头、稀饭和素菜。

他的家人和亲友中,很少有做大官、发大财的。他的胞弟来京求官,被他一口回绝。一次他任用错了人,便主动走进禁闭室把自己关了整两天。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多次拉拢段祺瑞“出山”,都被严词拒绝。不久,段接受蒋介石的南下恳请,举家迁往上海。到南京时,蒋介石下令少将以上的军官全部到车站迎接。蒋介石自己也身穿上将军服早早等候在那里。

1936年,71岁的段祺瑞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弥留之际,他亲笔留下了著名的遗嘱(八戒):勿因我见而轻启政争,勿尚空谈而不顾实践,勿兴不急之物而浪用民财,勿信过激言行之说而自摇邦夲。讲外交者,勿忘巩固国防﹔司教育者,勿忘保存国粹﹔治家者,勿弃国有之礼教﹔求学者,勿骛时尚之纷华。


当时国民政府拨款十万元,在黄山为其购置了墓地。但段的长子借口父亲有遗愿回京,将段祺瑞灵柩运到北平,因找不到合意的墓地,又加上日寇占领了北平,只好将段草草葬在西郊一处。直到1964年,才在万安公墓为段祺瑞建墓立碑。


每次来到段祺瑞的墓地,读着由章士钊老人书写的“八戒”,不由感慨万千。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我们“为官”或者“为民”,难道不应该从这位“乱世英杰”身上,领悟和学习些什么吗?在段祺瑞墓南面的不远处,有座长方形墓地煞是气派,这是韩复榘的墓。人们对韩复渠印象,往往是被相声和笑话误导成:粗鲁蛮横,大字不识几个的一介鲁莽武夫。其实真实的韩复渠身材高大,皮肤白皙。不但出身书香门第,而且写的一手好字,文章写的也不错。是能文能武的一员儒将。主政山东八年间,大兴农业和教育,禁烟戒毒,且异常痛恨贪官污吏,一经发现立即法办。后因抗战爆发后退出山东被蒋介石处决,但蒋介石不知是“于心不安”,还是“伪善”,曾令行刑时不许打韩的头部。而且事后拨发10万元作为韩的后事安排。对韩的处理,在当时确实起到了震慑动摇分子的积极作用,但对韩本人而言,不能不说是个悲剧。


老一辈革命家董必武曾说:韩复渠作战不力,罪有应得,但绝非奸佞。其实蒋、韩之间矛盾由来已久。韩在山东拥兵自重,早使蒋如芒刺在背。尤其西安事变后韩第一个通电表示支持张学良。之后又在战事紧要关头,大错特错选择了避战。韩复渠死后,最初被葬在豫鄂交界处的鸡公山,1954年被迁葬万安公墓。


万安公墓是座巨大的历史文化宝库。细看墓碑上的优美文字,品读历史与人生,往事令人唏嘘,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终将消逝在岁月的烟尘中,他们的故事却将留存下来,成为历史的—部分让今人品读,而历史又总是充满吊诡,像李大釗、段褀瑞,生前曾属“敌我”,身后却平静地身处—地,一起听风听雨……相信不止于李段,生前很多名人间定有着各种各样人生的交集,最后仍然能带着他们之间的往事遇到一起。
关于千秋业 | 网站声明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2007 - 2012版权所有 © 北京千秋业教育顾问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立路68号(阳光广场)B2座16层1602室 邮编:100101
联系电话:010-64938082 传真:010-64938079 E-mail:194664209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