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0日,“广东省技工院校新型学徒制经验交流研讨会”在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召开,《中国培训》杂志社副主编许远先生主持了会议,北京千秋业教育顾问公司总经理李永生、课程专家李翠萍、生伟,广州市职业技术教研室主任辜东莲,以及来自广东、山西省18所技工院校、企业和职业教育研究单位的近4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广州机电技师学院院长杨敏首先陪同大家参观了校史馆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场地,观看了学院发展宣传片。与会者对广州机电技师学院建校49年来的发展和取得的成绩大为赞叹。
研讨会中,来自企业的代表广州中车轨道交通装备有限公司李建辉书记首先做了发言,他以《五通、四联、一平台——学徒制试点经验》为题,以轨道交通企业试点的优势和中车公司的校企合作特色引入,阐述了校企合作中的三点体会——一是用“通理、通道、通勤、通达、通力”架起校企合作学徒培养的桥梁;二是通过联系企业实际,让学徒培养深耕企业价值最大化;三是创建“五鸟腾飞”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学徒培养与企业教育相衔接的长效机制。李书记最后强调,实施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符合社会与产业发展需要,其示范和辐射作用明显。
东莞市技师学院刘海光院长介绍了学院与易事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麦士德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校企合作经验。学院和企业按照八个共同原则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共同制定招生计划、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共同参与专业建设、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共同组建教师队伍、共同实施教育教学、共同搭建管理队伍、共同考核评价。但是在培养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企业总是以生产和盈利为目的,组织培训对生产会有影响;学徒培养中企业要支付学徒费用,企业是否愿意;企业对学历证书感兴趣,但是学历证书的要求和岗位技能的要求又不一致。刘院长对这些问题也提出了建议。
广东省交通运输技师学院机电教学部负责人欧阳锷老师介绍了该院在对接产业需求、重构教学模式方面的做法,学院在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制定一整套培养计划,具体包括定方案、定模式、定课程、严管理等几大方面,学生通过在学校和企业交替学习,真正掌握实际技能。开展新型学徒制,教师也是关键,学院建立了企校双师联合培养机制,提高教师、师傅的聘用标准,在学校内部遴选专业素质高的老师定期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欧阳老师也指出学院下一步的重点工作:一是新兴学徒制下企业课程的开发;二是新兴学徒制下企业评价体系的构建。
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鲁储生副院长以《大国工匠玉汝于成——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企业新型学徒制实践之路》为题作汇报。汇报中,鲁副院长以理论认识、实践探索、经验反思三个方面为主线,表示企业新型学徒制实践之路需要边实践,边研究,边推进,边总结,边提升。在理论认识方面,鲁副院长谈到,要重点关注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内涵与价值追求、企业新型学徒制与现代学徒制的区别和企业新型学徒制对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性。随后,鲁副院长通过六大方面介绍了广州机电在此的探索成果,并提出机电在企业新型学徒制探索中遇到的四点“困惑”供与会人员讨论分析。
会议最后,千秋业公司李翠萍老师谈了与会感受。她说,从几个学校的经验介绍可以看出,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的顺利推进,有几个关键因素发挥了重要作用:首先,学校要树立正确的质量观,要有为企业当前需求和未来发展服务的意识,通过新型学徒制的推进达到企业和学校双赢的目的。其次,课程改革是基础。一体化课程模式更加有利于实现工作任务与学习任务结合、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的融合。还有,最重要的是师资队伍。只有老师熟悉企业的工作任务,才能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在考核评价上,广州机电技师学院做了很好的尝试,比如用企业绩效考核的办法对学生进行过程评价通过第三方综合职业能力测评的方式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总之,要推广新型学徒制,政策环境、对职业教育的文化认同很重要,同时也需要学校加强内涵建设,我们的路还很长。
在广州机电技师学院的精心安排下,这次研讨会举办的非常成功,促进了学校之间的经验交流。同时,也提出了许多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问题。
2015年7月人社部在北京、广东等12个省(区、市)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这是技工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改革,依据《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方案》中实施步骤的要求,“试点为期两年,实施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2015年7-8月):启动阶段。印发试点工作通知,确定试点省份及试点企业,启动试点工作。第二阶段(2015年9月-2017年5月):实施阶段。各省指导试点企业制定试点工作实施细则,完善相关政策制度,有序开展试点工作。第三阶段(2017年6-7月):总结阶段。对各省试点工作进行总结,修改完善企业新型学徒制政策”。广东省作为试点省份,在新型学徒制方面进行了积极且卓有成效的探索,形成了一批成果和经验。